高校审计的误区、风险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9-11-29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高校审计的误区、风险及对策

摘要:面对审计环境的复杂化,目前的高校审计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与风险,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本文在详细解析高校这些审计误区、审计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的解决措施:培训高校审计人员规避隐性审计风险、完善审计制度规避显性审计风险以及构建完善的审计体系规避各种审计风险的审计理念。

关键词:高校审计 审计误区 审计风险 解决对策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环境的复杂化,高校审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了。然而,回顾目前的高校审计工作就会发现一个这样的系统性问题:在目前的高校审计中存在着一定误区,而正是因为这些误区的存在又导致了一定的审计风险的诞生。因此,这就需要从事高校审计的研究者结合这些具体的审计问题去探讨、制定一定的审计对策来规避这些误区的产生及风险的再现。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高校审计的误区、高校审计的风险及相关的审计对策是制约目前高校审计发展的三个关键性问题。下边就结合具体的审计实践对此进行客观的说明:

一、高校审计的误区

高校审计中存在的误区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理论研究中的误区,另一个是审计实践中存在的误区。虽然这样的区分可以对高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但这样的分析并不能促进高校审计的发展。因为,从哲学的高度上讲,无论是高校理论中存在的误区,还是高校审计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它们还有些重要的误区迫切需要审计研究者尽快解决。因此,下边就个案的形式,对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误区进行说明:

1、审计主体缺失的误区

审计活动可以简单地分为政府审计和民间审计以及单位的内部审计。但是在目前高校的审计活动中,审计活动的主体一般应该有两个,即政府和高校内部。但是,这两个主体却未及时出现在相应的审计活动之中。虽然说在目前的高校审计活动中一般以内部审计为主,但是如果缺少政府的参与,那么就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因此,政府与高校两个主体应该都参与到具体的审计之中。

2、审计制度完善的误区

审计必须规范,因此它有一套严格的审计制度。但是随着审计环境的复杂化,审计制度的完善速度却不如人意。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审计制度的完善化是高校审计中存在的另一个误区。因为,目前的审计制度的完善没有体现出审计环境复杂化的趋势保持相互的匹配。因此就出现了审计不严谨的审计事实。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这样的总结:高校审计是高校内部的审计,这就涉及到上下属领导审计问题,审计的不独立性可能造成员工的积极性缺失,和抱着走过场的心理,而不得罪老同事和领导。[]这段引文在说明高校审计制度不完善的同时,也在重新例证着上述第一个误区的存在:即,因为高校审计一般以内部审计为主,而内部审计又因为审计制度的完善缺失,从而导致了审计结果不客观性。

3、审计证据缺失的误区

审计证据一般可以简单地分为: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四大类。可是在目前的高校审计实践里,实物证据是审计者最为关注,书面证据相对次之,但对于后边两类证据却关注较少。正是因为审计者对审计证据关注度的不同,有些审计证据并未能影响到审计结果的产生。从而就导致了审计结果客观性的缺失。这也就是说,有且只有把上述四类审计证据全部纳入到高校的审计实践之中,审计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在高校审计活动中,审计主体的多元化、审计制度的完善程度及审计证据的多样性都是可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的必要性因素。

4、职能机构缺失的误区

  在目前的各高校中,审计机构及审计机构的管理机构的缺失是另一个误区所在。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高校审计的发展在全国各地的高新建设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而且这种审计发展的不平衡就直接表现为相应机构构建的缺失:一个是高校审计机构的缺失,另一个是审计管理机构的缺失。但在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只关注到了审计机构的缺失而没有对其管理机构的构建作出相应的说明:我国目前只有一部分高校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机构都不成熟,相应的就使审计的作用减小……[]其实,即使有高校设置了审计机构,那么审计机构的正常审计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监督与管理。否则,也难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因此,高校审计职能部门的构建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审计部门和审计的管理机构。

二、高校审计的风险

根据高校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可以把其分为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两部分。前者是指因为审计的缺失而导致的风险;后者是因为审计失误而产生的审计风险。

1、显性风险的表现

  在显性的层面上,审计的风险表现为审计机构设置的缺失而导致的诸多审计风险。例如,因为不能及时审计而使某些违规问题的消极影响增大;因为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而使某些审计的结果有失客观、公正;因为审计主体的缺失而使某些高校的某些审计对象没有及时受到审计的监督、管理而人为地导致违规问题的产生等。

2、隐性风险的表现

所谓的隐性审计风险是指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审计风险。例如:由于审计工作在主观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沦为一种形式上的过程,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在了解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淡漠,造成审计力度不足,一些关键性的财务问题被忽视,最终导致审计工作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再如,隐性审计风险还表现为因审计者自身素质而产生的审计风险问题。对此,有研究者说:高校审计范围的多元性、审计风险客观性、隐蔽性,高校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的有限性、传统的审计方法等一些因素,决定了高校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这也就是说由于审计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大多是隐性的审计风险。

三、高校审计的对策

正如上边分析的那样,审计风险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不能因为审计存在风险就否定高校审计的积极作用。然而,审计风险又大多与审计误区密切相关,所以,在探讨高校审计风险的解决对策时,研究者应该对高校审计风险的表现及审计中存在的误区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对策一:培训高校审计人员规避隐性审计风险。审计人员自身的审计素质是保证高校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前提。然而,由于审计环境的复杂化,要求每一个从事高校审计的人员都进行及时地更新审计知识,提升自己的审计技能。因而,针对他们的审计培训就尤为重要了。

对策二:完善审计制度规避显性审计风险。制度是审计实践的制约,因此,完善各项审计制度,无疑能够降低高校审计中的各种人为因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规避显性的审计风险。

对策三:构建完善的审计体系规避各种审计风险。高校审计与其它审计一样都具有复杂性。无论是审计的内容,还是审计的过程;无论是审计的主体构成,还是具体的审计结果,它们都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因此,为了有效规避产生这些复杂因素中的每一个审计风险,那就需要各高校在彼此借鉴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审计机构。无论是专门从事审计的部门,还是对审计部门进行监管的审计管理机构,都需要有一个系统化的构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完善的审计体系可以规避各种各样的风险,但这也并不是说明体系的构建就是唯一的、解决审计风险的途径。因此,它还需要其它对策与之配套使用。

  总之,高新审计对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在目前的高校审计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的审计研究者及时针对其存在的误区与审计风险的诸多表现进行解决对策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赵佩春. 走出高校内部审计的误区[J]. 中国集体经济,2015,(21)

[2]梅英. 高校审计存在的缺陷原因带来的风险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2016,(06)

[3]宋浮萍. 基于高校内部控制下审计风险的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9)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